大会报告

个人简介:李元元,工学博士、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解决了相关技术瓶颈问题,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军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报告题目:新形势下我国新材料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摘要: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承担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新材料前沿技术与科普发展战略研究》、《新材料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化工、冶金与先进材料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新材料研发与制造应用智能化》为背景,系统分析我国新材料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概况、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着重阐述我国新材料当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以及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中国新材料攻坚克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报告作为宏观性发展战略供新材料研发、制造和应用单位领导、科技工作者、企业家、青年学生参考借鉴。



个人简介:王国栋,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副理事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装备与产品方面的研究,在热轧钢材控轧控冷(TMCP)、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板形控制及轧制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薄带连铸基础研究与工业化技术、轧制过程研发平台开发建设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钢铁轧制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冶金科技奖35项。

报告题目:材料科学技术转型发展与钢铁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

摘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钢铁科学与技术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孪生与物理系统在工业互联网的总体架构下,组成信息物理系统,构建起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赋能体系,解决生产制造、应用服务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资源优化,对材料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虚实映射、实时交互、精准控制的信息物理系统与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合二为一,以材料创新基础设施为基盘,形成具有“原位分析能力”的数字孪生,建设钢铁生产全流程、一体化的信息物理系统,必将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蓬勃开展和迅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个人简介:黄维,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有机电子学科、塑料电子学科和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被誉为柔性电子学之父。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六次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成果入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世界顶尖期刊Nature、Science、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Ener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npj Flexible Electronics等上发表研究论文900余篇,h因子为150,国际同行引用逾10万次,是科瑞唯安材料科学与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学者,获授权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等国发明专利360余项,出版了《有机电子学》《生物光电子学》《有机薄膜晶体管材料器件和应用》《有机光电子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OLED显示技术》等学术专著。

报告题目:未来产业:柔性电子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打破西方国家遏制我国崛起的根本出路。以“饥饿科技”(FAMISHED,即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人工智能AI、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物联网IoT、空间科学Space Science、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能源科学Energy Science、数据科学Data Science)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时代,这八个重点发展方向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产业开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柔性电子作为一种其性能与传统微电子相当的全新技术领域,具有可变形、便携、轻质、可大面积应用等特性,是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创新形式,将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并成为国家支柱产业,有力助推我国从大国到强国的跃变,对改变全球经济、利益和安全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个人简介:谭天伟,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3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校长。主要从事生物化工研究,在脂肪酶及酶催化合成化学品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实现了有机合成用脂肪酶的生产和酶工业催化的应用;建立了基于标志代谢物控制的发酵放大新方法,并用于酵母发酵产品的工业生产;开发了发酵废菌丝体综合利用工业化应用新工艺。先后获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亚洲青年生物技术杰出贡献奖(YABEC award)等。国家教学名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报告题目:绿色生物制造

摘要:绿色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化学工程技术,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CO2等可再生原料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学品,实现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的新模式。生物制造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基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平台,也是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创新在具体过程中的应用。未来绿色生物制造相关技术将渗透到包括能源、材料、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生物制造产业正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的关键阶段,发展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报告对全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战略需求进行了分析,围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生物制造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

会议结束

收起

会议已结束

扫一扫,查看微官网